搜索此博客

20111007

【伯英文集】屠呦呦得奖,是中医药的光荣,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光荣,是中医界同仁学习的榜样。


马伯英
 
  她的得奖感言,是她作为真正科学家、学者的谦逊。讲的也是事实,在那个时代(1970年代)中国的科研都是集体攻关。也因此,在青蒿素得到WHO(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及文革结束之后,国内就开始了谁是发明人的争论。因为屠呦呦提炼出最初的青蒿素结构以后,其结构的改变以求更高疗效等等,确实有很多其他人的功劳。这次获奖,争论更趋于激烈。过去关于人造胰岛素的成功,是中科院上海研究所所长王应睐为首做的。但当时冠名是研究所集体。送评诺贝尔奖,就发生了问题。诺贝尔奖不是发给集体的。现在哲人已辞,这个奖是不发给死人的。中国已经失之交臂一次。大家都知道拉斯克医学奖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如果这次又起争执风波,中国人的诺贝尔奖在明后年不长的时间段,必将再次擦肩而过。
 
  据多年前我从同学郑金生教授(中药和中药史专家)处知,在青蒿素研究第一阶段,使用传统煎煮中药的方法煎煮青蒿,结果没有能找到有效结构。研究陷入僵局。其它传统抗疟中药如常山、柴胡等等也是如此。屠呦呦查阅古代文献,发现葛洪《肘后方》中这样记载:“青蒿一握,绞取汁......”(大意)顿时恍然大悟。于是她改用新鲜青蒿以醚提法萃取。这才有了青蒿素初体。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
  1.  葛洪了不起,古籍了不起。学中医不通古籍不行;
  2.  屠呦呦了不起,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她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3.  谁启开大门,谁就是功勋获得者。拉斯克医学奖没有给错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