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醫大師 張學文 |
◆他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使患者起死回生
◆他創立“顱腦水瘀論”,開辟中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
◆他培養百余名研究生、高徒和眾多學生,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從容淡定、舉止儒雅是陜西中醫學院教授張學文給人的第一印象。他那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陜南話,讓人感到親切、溫暖、沒有距離。接觸多了,人們會被他那高深的理論見解、深厚的中醫功底所折服。在患者心中,他既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父兄朋友,也是言必引經、用必據典的專家教授,更是德高望重、醫術精湛的名醫大家。
在首屆國醫大師中,已經74歲的張學文年齡最小,被稱為“年輕的國醫大師”。殊不知,張學文是陜西唯一的國醫大師,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他從醫50余年,執教40余載,在中醫急癥、溫病學、疑難病等領域均有較高造詣,對一些病機理論有頗多創新。由於他擅長治療中風等急癥,又有中醫急癥高手之美譽。
勤奮好學熟諳經典
三次進修奠定學術堅實基礎
“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是張學文幼年苦讀醫書的真實寫照。對《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他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每有體會則點批強記。
1935年,張學文出生於陜西漢中的一個中醫世家。年幼時,他在祖父和父親的指導下,背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很快跨進了中醫藥的神秘之門。
“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是張學文幼年苦讀醫書的真實寫照。從15歲起,他隨父親學習中醫,臨證診病,辨認藥材。張學文回憶,每天父親都聽自己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稍有錯誤,馬上給予糾正,並要求反複吟誦。自己也從不敢懈怠,早背誦,晚抄寫,直到學會記牢。對古代經典著作,他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每有體會則點批強記。
18歲,張學文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一考試。他至今還記得當時考試的情景。考官問考生,知道“龍虎湯”的舉手,張學文左右看看,自己是唯一舉手的。在50名考生中,他是年齡最小的,個頭最矮的,交卷最早的,成績是第一的。以優異成績出師後,他開始了獨立的從醫生涯。1953年,張學文到該縣武鄉鎮父親創辦的“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6年,張學文考入“漢中中醫進修班”學習,重點攻讀了《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日後之所以能成為臨床大家,與他對經典醫籍的熟讀深悟、強記硬背、靈活運用分不開。
1958年,張學文又考入陜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陜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9年,他參加衛生部委托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孟澍江教授。在此期間,他大開眼界,學習興趣日益高漲,特別對溫病學說等學派產生濃厚興趣,對其學術細細研究品味,並擷取其精華。
妙手施治屢起沈屙
把千人生命從死神手中奪回
他自擬“綠豆甘草解毒湯”,使許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采用中藥湯沖服安宮牛黃丸方法,使乙腦學生3天清醒;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手段治療急性黃疸型重癥肝炎,患者7天後病情減輕。
“中醫不是慢郎中,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中醫都是非常重視急癥的。”張學文解釋,古代傳染病多,死亡率高,中醫在急、危、重、難病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癥上的治療優勢功不可沒。多年來,他精心鉆研和實踐,在中風、高熱、昏迷、中毒等病證的機理探討和治法方藥研究中,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經驗。
1977年,張學文帶領學生在岐山縣高店鎮開門辦學。當天晚飯後,他和學生一起散步到地段醫院,卻發現醫院搶救室外放著一口棺材。大家議論:“這地方人真奇怪,人還沒死怎麽棺材先拉來了?”
進去一打聽,原來是一個30歲村婦喝“敵敵畏”自殺,醫院全力搶救一天後,告知家人準備後事。張學文二話沒說,立即為病人診療。他果斷采用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為病人鼻飼、灌腸,並囑咐早晚多次服藥。他說,患者屬於熱毒傷陰證型者,運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護陰液。在張學文等人的全力搶救下,這個已經走上“黃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轉。以後10天連續使用中西藥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時任陜西中醫學院院長的張學文聽說一學生在外地實習患了乙腦,不僅高熱、抽風,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趕到學生住處看望,並為其診脈。他認為,這個學生是熱極生風,理當清肝熄風。於是,開了一服中藥,沖服安宮牛黃丸。可當地沒有安宮牛黃丸,他立即派另一學生連夜往返鹹陽取回。患者服藥後3天清醒了,高燒退了。
一個病人在切除脾臟後的60天內,在大醫院花了57萬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張學文開的10余劑中藥後,奇跡般地起死回生;被診斷為急性黃疸型重癥肝炎患者被4個人擡進了張學文的診室,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的手段為其治療,病人服藥3天後就有了效果,7天後病情明顯減輕,幾個月後病人痊愈。
恪盡職守有求必應
將『萬事德為先』作為人生準則
從醫50余載,始終堅持“對病人似親人”的祖訓,把治病救人當成自己的日常工作。打電話的,到家中求診的,他熱情接待,有求必應。遇到困難者,他也盡自己最大能力,一幫到底。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張學文認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騰,會加重病情。為此,他都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多年來,雖然身居多職,他仍堅持定期出診;無論是外出講學還是開會,他都一視同仁地為患者免費診病。
在陜西中醫學院一附院,記者見到張學文剛為一位患者診病結束,又趕到病房查房。他仔細為患者診脈,查看舌苔,叮囑患者服藥、生活註意事項,並一一指導學生。在走向另一間病房途中,被一中年婦女攔住,說有病人叫他。張學文急忙趕去看望,原來這位病人聽到張學文的聲音,讓病友家屬喊他為自己診病。已是晚上8點多鐘了,在張學文診所門前還有幾位老人排隊。一個說,張大夫限掛20個號,自己擔心掛不上號,中午11點就來了;另一個說,是下午1點多來的,再晚就排不上號了。
第二天7點剛過,張學文就來到診所,一直工作到下午兩三點。診所面積不大,條件非常簡陋,幾個電扇呼呼地吹著,張學文被患者團團圍住。站在診桌旁的一患者說,這里掛號費低廉,一服藥也只有10多元,很便宜,老百姓都能承受。另一候診患者說,聽朋友說張大夫的藥靈,態度好,收費低,自己才從甘肅慕名趕來的。
遇到生活困難的患者,張學文總是用最經濟實惠的方藥為他們治病,甚至親自為患者交納費用。鹹陽禮泉農村一位貧困患者飽受心臟病折磨,張學文知道後幫其解決了一些困難,還精心治療使其康複。前不久,這位患者專程送來一份珍藏了20年的發黃藥方,以表達感激之情。
如今,他每周分別在陜西中醫學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診所出診,病人依然絡繹不絕。看到這種情況,張學文感到很不安。他坦言自己年紀大了,已經力不從心,不像年輕時有求必應了。怎麽解決這個難題,有人提議預約掛號,張學文擔心外地病人掛不上;提高掛號費,惟恐把貧困患者擋在了門外;讓學生應診,認為慕名而來的患者不樂意。總之,目前要盡力而為,做好一切工作,對得起患者,對得起國醫大師這個稱號,張學文如是說。
師古不泥大膽創新
新觀點、新方藥、新成果接連不斷
他提出“顱腦水瘀證”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辟了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制了一系列方藥,參與制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等。
“中風病屬急癥之一。中風病常常發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是中風發病的關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生發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複期、後遺癥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他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辟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擬訂“化瘀利水、醒腦通竅”大法進行治療,還研制了“腦竅通口服液”,臨床效果良好。
治療中風病,傳統的口服煎劑給藥法對於危重病人來說多有緩不濟急之弊。張學文師古不泥,大膽創新,將臨床證明的有效方藥通過實驗改成了中藥靜脈滴註劑、肌肉註射劑、肛腸灌註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他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曾多次獲獎。並由陜西中醫學院轉讓給天津天士力藥廠正在申報新藥。
由於改變了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藥效發揮更加突出,臨床療效明顯提高。如用“通脈舒絡液”配合中藥湯劑辨證治療中風急癥237例,總有效率達99.1%,治愈率達74%,與傳統療法及西藥對照觀察比較,具有療效高、療程短、安全可靠、後遺癥少等優點。由他主持研究的這項課題榮獲1986年度國家中醫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
其實,當時研制純中藥靜脈滴註劑是冒很大風險的。對剛研制的制劑,張學文並沒有給患者試用,而是先給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靜脈滴註1周,親身體會安全無毒後才給病人使用。此後多批次制劑生產出來都是這樣。30多年來,這種院內制劑在臨床用於治療內、外、婦、腫瘤各科屬氣虛血瘀證患者逾萬人,均取得了顯著療效,且無一例嚴重毒副作用發生。
“七五”計劃開始後,張學文先後任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急癥協作組副組長、組長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風病急癥協作組組長。在短短8年間,中風協作組取得11項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表彰。特別是他參與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為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制定開創了先河。此後,又先後參與制訂了中風病護理常規、預防及康複規範和中風病證候辨證量表以及中風先兆證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
探究張學文成為國醫大師的內在原因,樂於臨證、勤於筆耕是其關鍵。他發表的學術論文有70余篇,先後出版的《張學文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醫學求索集》、《疑難病論治》及《中風病》等10余部專著,凝聚著他為振興中醫急癥事業的一片心血。
言傳身教弘揚岐黃
時時履行中醫傳承使命
他執教40余載,聆聽過其教誨的學子不計其數,培養的弟子也有百余名,很多學生已成為享譽全國、聞名海外的高級中醫藥專家。
“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傳授醫術不厭其煩。對學生不但有學術要求,為人品行要求更高。同時,他率先垂範,實為楷模。師從導師多年,受益匪淺。”張學文的研究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教授姜良鐸這樣評價張學文。
1997年,張學文聽說陜西中醫學院不少山區來的特困學生生活困難,常常只吃饃夾辣椒,便主動將自己的國務院特殊津貼捐給了兩位大學生,一直到他們畢業。
在臨床上,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看病時,他邊為患者診脈,邊告訴學生,“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意思是說,脈搏跳動的快慢、強弱以及有無間歇,依此可以判斷患者病情的輕重。
張學文的研究生、陜西中醫學院院長周永學體會,老師切脈後善於和患者溝通,其實他是運用了心理療法。一些溫和鼓勵的話語,對心境不佳的病人影響很大,起到了增強信心的作用。
周永學還記得,當時老師帶他在乾縣開門辦學時,百姓前來看病,老師開方必有丹參,一時竟造成乾縣無丹參。老師對丹參情有獨鐘,在中醫學術界素有“張丹參”雅稱。老師對伏天怕冷的怪病,采用溫陽活血的方法進行治療,讓病人堅持服用含有丹參的中藥,1年後逐漸康複。
運用丹參時,張學文說,丹參具有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排膿生肌功效,治療癰毒瘡疥皆可應用。同時也告誡學生,凡脾虛便溏者、妊娠者慎用丹參。另外,丹參之用量,古今差別很大,要先從較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
在教學上,張學文率先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中醫內科急癥的強化教學。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高級中醫人才。他不辭勞苦,常常奔波於全國各地講學、診病,傳播中醫急癥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近年來,他退而不休,先後為廣東、浙江、陜西帶教高級學徒7人。如今,很多學生已成為享譽全國、聞名海外的高級中醫藥專家,成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開朗、樂觀的老師,使我們的中醫學習變得輕松而愉快。”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符文彬是張學文的學術繼承人,他說,老師每年兩三次來廣東講課,通常水都不喝一口,一氣講到下課,老師對腦病、溫病研究得很透,處方用藥很特別。跟師上門診多次,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的笑容。
在發揮余熱的同時,張學文打算做好3件事:一是寫書,完成“疑難病重癥危癥醫案”、“全國名老中醫講習班講稿集粹”以及《中國中醫昆侖》約稿的寫作任務;二是教書,繼續做好傳幫帶,把多年的診療經驗和心得體會傳給後學;三是看病,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患者,特別是為貧困患者解除病痛,減輕他們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一個“杏林恩師”牌匾懸掛在張學文的客廳里,這是學生們在他70歲大壽送的。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耿直為人,認真做事,實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則;治病救人,培養學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繼承發揚、整理創新中醫學,是我終生奮鬥的目標。”張學文的治學格言,道出他為人從醫的遠大誌向,也彰顯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張學文小傳
1935年,生於陜西漢中一中醫世家
1949年至1953年,隨父學習,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一考試,以優異成績出師
1953年,進入原南鄭縣武鄉鎮“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6年-1959年,先後在“漢中中醫進修班”、陜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陜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又進入“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孟澍江教授
1963年-1987年,先後擔任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陜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2008年,被評為陜西省首屆名老中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